行业新闻

传承精华 中医泰斗这样说
添加时间:2019-12-18     来源:健康报网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主题论坛暨第二届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基金颁授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北京卫生学校金世元国医大师获第二届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成就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安徽中医药大学王键、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荣培晶等8位学者获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


       当下,中医药发展正走在复兴之路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主题。主题论坛上,多位中医药泰斗级人物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打好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我是自愿学中医的,五岁开始读三字经、千字文,一生热爱国学。

       中医药学是中华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学的精髓,蕴含着深邃哲理,是当今世界唯一全面系统传承的医药学。它与时俱进,无论民族兴衰,城乡医生始终挺立在防控瘟疫、疗伤治病、维护生命的前沿,保障国家民族的繁衍发展,促进医事药事体制日臻完善。

       目前,中医药行业迎来了数字化科技文明的新纪元。国学的阴阳太极图被英国的历史学家汤恩比赞誉为对立事物辩证交替最贴切、最完美的符号系统。国学、中医药学的理念符合科技文明融合高概念的特征,大科学、大数据技术,演绎与归纳方法学的结合,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将对不确定性、非线性事物研究创开新路。

       大科学、高概念、大数据时代,有利于国学、国医、国药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见到了阳光,不再是黑箱,古今名家医案与每位医生日常诊疗完整的病例都是大数据研究的宝贵信息资料。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明是一种存在,是一种运动,它不仅是过去的科技文明的伟大创造,更是承接过去、今天、未来的历史流程。代代创新吸纳东西方一切科技文明,不忘本来,学用外来,以我为主,面向未来,展现出强韧的生命力。如今,我已是垂暮之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坚守仁者寿、死而不亡者寿”“老骥伏枥”,为年轻一辈营造宽松、和谐、创新的学术环境,弘扬传承中医药学。只要生命的烛光还能照亮脚下的路,就要向前行。

      国医大师路志正:传承精华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打好传统文化基础,才能将中医基础理论学好,而不是简单地跟师抄方和读一读老师的文献资料。中医人需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对中医经典和临床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然后再重点继承老师的特色临床辨治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传承工作做到实处。二要突出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立业之本,是中医的生命力,只有造就千百万熟练掌握中医临床知识的中医人才,才能使中医药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三要丰富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人才激励力度,这是促进中医传承的重要途径。

重在传承中医思维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中医药的精华是中医思维。传承精华要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中医的思维模式,用中医的观点看问题,传承中医的大医精诚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西医知识知道得越多越好。但传承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的进展,让中医药学真正做到历久弥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建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发展,直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医药需要创新,但要以中医药传承为基础;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创新,首先要把中医药的精髓继承下来,对中医药人才的衡量,不仅着眼于创新,更要有符合中医药传承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

主办单位:中华国医名师薪火传承工程办公室

技术支持:理法方药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电      话:010-57121216  13366795570(微信)
邮      箱:lffyxy@126.com

京ICP备190407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