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3月20日,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中医湿症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该实验室将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
“这次新冠肺炎出现了‘长阳’‘复阳’、二次感染,病情比非典复杂多了。但用中医药治疗复阳少,因为中医从湿证入手,针对湿痰用药,没有痰栓沉着也就没有‘复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接受采访时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中医认为是湿毒疫。它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湿性黏腻,所以它不是自己发病,往往是带着几个致病因素一起发病;第二,病情复杂多变;第三,病程长,绵延难治。从治疗上来看,即使治愈了还是会有一些后遗症状。所以中医治疗是从湿证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介绍,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首家中医临床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填补了中医临床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空白。实验室领域特色明显,抓住“证候”这个中医学的重要突破口,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重大疾病的疗效提升提供了基础研究支撑。希望实验室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聚焦特色、放大优势,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并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前瞻谋划,细化目标任务,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抢登科技人才制高点。
三是推进多学科融合,集成优势资源开展技术协同攻关,运用前沿技术挖掘中医药精华。
四是加强临床研究,形成高质量科学证据,在讲清楚、说明白中医药疗效上取得突破,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健康。
五是推进理论创新,瞄准中医湿证关键科学问题,在传统理论和已有经验上传承创新发展,推动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
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接受采访时表示,湿证是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的核心证候,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湿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高发因素。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以“从湿论治”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湿证系统性研究,有可能破解重大慢性病防治的系列难题。
“海内外学者对重大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倡导战略前移,重视预防,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未来,实验室将努力建设成为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的一流中医科研基地,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贡献”。陈达灿说。
省中医院副院长、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卢传坚表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突破发展瓶颈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发展,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科学院将建设南沙院区,研究条件和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科学院以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防病治病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提升能力为导向,构建中医药全链条研究体系,引进前沿技术手段,布局多个功能模块技术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传统中医药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大幅度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 中医药各类标准已达3000多项 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 多类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技术禁止、限制出口
- 张伯礼院士:中医药有了疗效就亡不了,中医药人才要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被学术界所接受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吸纳网民意见,破解影响和制约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的突出问题
- 《中国中医药大会》启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战略合作
- 党参、黄芪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
- 余艳红:着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亮相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 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将中医药振兴融入到规划、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主办单位:中华国医名师薪火传承工程办公室
技术支持:理法方药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电 话:010-57121216 13366795570(微信)
邮 箱:lffyxy@126.com